第165章 爱国是最高的道德
“莱斯利,《阿飞正传》还剩下多少?”
在选角结束后,李茂森打电话给远在港岛的张国容询问情况,现在剧组主演里只差张国容没到。
而张国容饰演的程蝶衣是京剧名角,在拍摄前,需要进行一些基本功培训,所以张国容来得越早,剧组拍摄进度会越快。
“拍完了,拿到你的剧本之后,剧组拍摄进度越来越快,不到二十天就拍完剩下的镜头,可王导疯了,坚持不杀青。“
张国容在电话里抱怨道。
“为什么?出了什么事?”
李茂森好奇地吃瓜。
张国容开始吐槽王佳卫导演,说电影拍完之后,王佳卫导演总说电影不对劲,一会儿这里差点意思,需要重拍,一会儿那里差点意思,需要修改,可他改了很多遍之后仍不满意,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拍什么。
“我猜测概是电影拍得太快了,他不习惯,才会在剧组发疯。”
张国容笑道。
李茂森也怀疑是剧本的原因,没有剧本王导可以慢慢摸索拍出来,现在有了剧本,拍摄难度大大降低,也许王佳卫导演没有拍过瘾才要求重拍。
“王导还要继续拍吗?你们剧组还有经费?”
“大概没了,昨天银之杰影业邓老板来剧组跟王导吵架,叫他必须在这周内结束拍摄,不然公司快破产了。”
“好消息,你那边早点结束,我这边也能早些动工。”
李茂森和张国容聊一会儿后挂上电话,继续在剧组里忙碌。
在筹备电影时,《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在国内院在线映,第一批发行203个电影拷贝,包括42
个35毫米,161个16毫米规格的拷贝。。。
票价增长也导致观众进一步减少。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中影集团借着《大红灯笼》上映,要求各地院线加大电影宣传力度,在电台举办专题座谈会,在电视台播放电影预告。
李茂森和巩丽、何赛菲等人也受到邀请,到各地电视台参加电影宣传节目,讲解电影拍摄中的趣事,还有参加柏林电影节和奥斯卡金象奖的感受等。
李茂森和巩丽出场费也按照市场价来,每场800-1000块,由各地院线支付。
由于宣传做的不错,《大红灯笼》首周票房也比较积极。
首周各地汇报上来的观影人次达到65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240万块。
电影在上映后也收获大量的好评,夸赞他执导电影的水平在继续提升,无论电影叙事结构还是人物设计、思想内函、色彩设计、音乐设计等都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准,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精品。
谢缙导演撰文称《大红灯笼》是李茂森执导的三部电影里最震撼人心的一部。
点评说影片通过颂莲进入陈府的遭遇来批判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还反映了这种制度下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
《大红灯笼》称得上封建婚姻类电影里史诗级作品,值得所有电影人学习和探讨。
也有媒体夸赞巩丽和何赛菲、二太太等角色的影评,夸他们把角色塑造得十分成功。
“老婆,你看,那些影评人也夸你穿旗袍好看,把你比作女神。”
剧组里,李茂森看完一篇评论递给巩丽。
“我穿旗袍本来就好看,不需要他们夸我。,巩丽得意地笑道。
“是的,你穿着好看以后就要多穿,换不同的旗袍穿,我爱看。”
“不要,才不要便宜你这个狼。”
巩丽指了指他笑道。
“色狼?你说的是谁?”
李茂森哈哈一笑,搂住巩丽吻了几口,又被她气呼呼地推开。
“李导,麻烦你过来看看,这样安排行吗?”
副导演金平过来问道。
“我马上来。”
李茂森放下报纸出去查看片场布置。
巩丽也离开办公室,跟着京剧老师学一些戏曲上的知识。
《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第二周,发行拷贝数量增长到544个,观影人次顺利突破1000万。
不过随着电影热映,报纸上也出现一些负面评论。
有人指出李茂森前两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内容都积极健康,具有现实意义而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内容比较负面,讲的是传统封建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很多人批评李茂森,不该用电影揭露华夏传统文化里不好的一面,也不该用这种方式讨好国外观众。
着名影评人王乃文在《生活周刊》上发文称他被资本主义腐蚀,现在拍电影只向钱看,为了赚钱不顾电影的负面影响,拍出一部丑陋的电影给外国人看。
王乃文还劝他回头是岸,继续拍摄《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这种有水平有艺术性,也有积极意义的电影。
对此,李茂森在接受《大众电影》杂志主编蔡世勇的访问专门做出回应。
“李导,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后,受到无数好评和称赞,不过最近也有几位影评人指责你不该在电影里暴露出国家传统文化不堪的一面,认为这有损国家形象,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霸王别姬》片场办公室里,蔡主编打开采访本开始正式访问。
李茂森喝了口茶说,“先说说我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去年二三月份我拍完《秋菊打官司》回来,厂里发出通知,建议导演们根据《婚姻法》最新修订条例进行创作,修订条例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禁止买卖婚姻,包办婚姻,换婚重婚等问题,重申婚姻自由。”
“所以你改编了这部电影?”
蔡主编问道。
李茂森说,“我先写了一个剧本,是一部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剧本,讲的是拐卖妇女和买卖婚姻的问题,只是我接连拍过两部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审美疲劳等问题,准备换一种类型的电影拍摄,所以我放弃了原先的剧本,选择改编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也就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我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是批判传统封建婚姻制度,而我们都知道在射箭之前要先立好靶子,在批判一个种不恰当的婚姻制度之前,需要先把它不好的一面揭露出来。
如果不设立靶子,不去揭露坏的一面,我们的批判就无法进行,也无法展示出我们推崇的制度优越的一面。所以在电影里揭露封建婚姻制度丑陋之处十分必要。“
“我明白,也能理解。”
蔡主编做好笔记继续问道,“李导,近些年国内有多部电影在海外上映,包括你的几部电影,还有张怡谋导演,陈恺格导演、田状状导演等,有很多影评人指出,这些电影里存在宣传国家不好的一面,认为导演们不爱国,你有没有看到过这些评论,怎么看到这个问题?”
李茂森点点头,“从《一个都不能少》起就看到过,因为影片里的农村太过贫穷,学校太过破旧,还有《秋菊打官司》里农村太过贫穷,村民们形象大都不好,许多影评人看过之后认为这样拍不好,会把我们自身的缺点暴露给外国人,然后开始批评我们不爱国,卖国贼之类。”
“是的,我也看到过,你怎么看待这些看法?”
蔡主编问道。
李茂森摊手说,“我一般不会把这些评论当回事,一方面是说这些话的人大都不是普通观众,如果是普通观众批评我们,我们会虚心接受,但普通群众一般不具备发声的条件,所以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在媒体上具备发声能力的人,我们圈里习惯称他们为公知,即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喜欢经常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的知识分子。
这类人有一个特点,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通过批判他人来提高自身的虚名,也喜欢利用舆论来达到自身的目的,譬如成为名人,成为意见领袖,收取好处费等。
这群人经常用有辱国体’的罪名来批评现实主义电影,因为爱国是最高的道德,只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他人,就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就会获得舆论上的优势,而被批评对象很难反驳回去。”
“你的意思是影评人批评你们的电影,主要目的是利用这种方式出名,获得更多关注?”
蔡主编问道。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李茂森继续说,“我刚才说过,公知大都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对国外情况也有一些了解,了解国外的人都知道一些情况,国外也有穷人有贫穷的农村,有大量贫民窟,包括美国纽约、旧金山、
洛杉矶等国际大都市也有,他们街上的流浪汉比国内的乞丐更多。
所以我们在电影里拍摄的这些东西在国外也存在。
既然各国在发展中都存在各种问题,也就不需要太计较。
另外,欧美那边每年也会拍摄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譬如今年获得奥斯卡金象奖最佳电影提名和最佳导演奖的《生于七月四日》,是一部评击美国对越南发动战争的电影。
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的电影《血染的季节》,讲的是种族歧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还有去年入围奥斯卡金象奖最佳影片的电影《密西西比在燃烧》,也是讲美国社会里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历届奥斯卡金象奖和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这类反映社会问题的外国电影非常多,是国内几十倍几百倍。
而这类电影的目的不是损害国家形象,而是在反映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对于这点,公众知识分子们心里清楚,他们大都看过这些电影,但是他们不说,只批判国内的电影。
而普通群众没机会看过或者不喜欢看这类电影,也不知道这类电影是对是错,所以他们会在公知批评这类电影时站在公知一边。”
“所以你认为公知批评现实主义电影损害社会形象是别有用心,而普通群众批评电影是因为不了解情况,受到公知们的误导?
蔡主编问道。
“这是我个人看法。至少我的电影,以及张导、陈导、滕导、田导他们的电影都没有故意损害社会形象的想法,我们因为热爱国家,才会利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象是显微镜和手术刀,这类电影是有意义的,所以在看到这类评论时我一般不会理会。“
李茂森耸耸肩膀。
“是的,我们都知道你在过去两年先后向希望工程捐款两百多万用来修建学校,你这样的人不会不爱国。”
蔡主编表情严肃地说道。
“哈哈,老蔡,你这是做电影访谈,不是社会访谈,捐款的事不用多说。“
李茂森摆摆手,之前每次捐款时他都想悄悄地捐,可相关部门领导不答应,说他公开捐款可以号召到更多人,如果人人都悄悄捐款,很多社会公益项目就没人宣传,也没办法继续下去。
蔡主编笑了下,继续问,“听你的语气,你很讨厌社会公知?”
李茂森摇摇头,“我不讨厌他们,从公知的定义来说,你我也属于公知,我讨厌的是别有用心的公知,他们为了出名为了赚钱,经常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这种人很难不令人讨厌。
如果公共知识分子们能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解析电影或者社会问题,他们就能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也会乐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蔡主编快速记录他的话,“我看到你在筹备新电影,电影什么时候开拍,主演有谁,是什么题材的电影?李导,你提前能不能吐露一些情况?”
李茂森端着茶饮一口,“电影还在筹备中,大概要拍到明年,至于电影题材,暂时不方便吐露,不过等电影上映后,我感觉会遭到更多公知的批评。“
“这部电影内容很敏感?”
蔡主编饶有兴致地问道。
“等电影上映后你就知道了。”
李茂森笑道。
“李导,张国容来了。”
助理王晓帅从外面过来喊道。
“知道了,我马上来。”
李茂森又回答了几个问题,起身到外面迎接张国容。